2月2日,记者来到岳阳市华容县莲湖村,看到公路边一百多亩的河面平静,被寒风吹起阵阵涟漪。
“开开心心过了个丰收年!”该村村民郭志明高兴地介绍,2021年,这片河塘养殖的鲈鱼每亩产量高达到2万尾。待4至10月鲈鱼丰收的季节,不到天亮这里就被全国各地赶来的水产收购运输车挤个满满当当,好不热闹。
郭志明是莲湖村村民,他是村民口中的“创业成功者”,也是这片河塘的承包者,其生长在“鱼米之乡”,依水而居。凭借该地冬温夏热、四季分明,降水丰沛,得天独厚的水文、气候等条件,自1996年起,郭志明就利用六七亩地从事水产养殖,跟不少当地大大小小的河塘承包者一样,主要养殖青鱼、草鱼、鲢鱼、鳙鱼等四大家鱼。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鲈鱼是常见的经济鱼类之一,别称花鲈、鲈板、花寨等,具有生长快、适应性广、肉质鲜美等特点,深受人们喜爱。郭志明到浙江等地考察,向养殖户和商贩了解鲈鱼养殖、市场等情况,他最终得出结论:“可行!”
虽说鲈鱼经济效益好,但养殖成本高、技术难度大,适合生长在25至30度水温,其对池塘的面积、水深都有要求。此外,除去固定成本,每年还要投入一大笔资金在鱼苗、饲料、药物等方面。
说干就干!2012年,郭志明最早在村里开始养殖鲈鱼,也是县内第一批人。他承包220亩用来养殖,其中鲈鱼占一半。
“多品种养殖,一是为了提高水资源利用,利用生物间的相互作用改善水质,另一方面也能提高经济效益。”鲈鱼效益远高于其他品种,郭志明在上面花了不少心思。根据市场价格及气温条件,其选择在4到5月份抚苗,每亩3000到5000尾,一般要1年半时间成长。
坚持发展生态化养殖,严把品质关,郭志明养殖的鲈鱼最高产量达每亩2到3万尾,他还雇请周边2名村民专门负责饲养,待收获忙时,请10多名零工拉鱼。鲈鱼畅销至全国各地,其收入也翻了翻。
郭志明坦言,得益于先天的优势条件,最初养鲈鱼还比较顺利。但随着时间推移,他也遇到了不少问题。“最麻烦的是遭遇天气突变,引发泛塘,鱼类就会大规模窒息死亡。”
他投入使用增氧机、发电机等设备,“碰到这样的情况也是整夜整夜不能睡觉,压力大。”有了10年的养殖经验,他还是有着不少的担忧,如近亲繁殖,鱼类自身释放的毒素积累,被其及同类吸收也会“生病”。
“好水养好鱼,不仅要‘有鱼吃’,更要‘吃好鱼’,顾客吃到嘴里就知道肉质怎么样,好品质才能有好效益。不能单纯追求高产,更要让鲈鱼在无污染清洁的水中生长。”为此,郭志明引进优质品种,改良养殖技术。每年抽干河塘水,净化消毒,确保水质环境和养殖品种安全。
此外,郭志明通过用新型颗粒饲料取代传统冰鲜鱼喂养,不仅保证了鲈鱼的高产量、高品质,还大大降低了鱼塘和周边连通水道水质的污染。
在郭志明的带动下,不少周边村民参与养殖,承包河塘,养起了鲈鱼,该村养殖规模初现。他期待,产业链逐步完善,进一步激活村鲈鱼产业发展“一池春水”,带动村民们共同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