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养泥鳅的优势
1.在不破坏稻田原有生态系统,不增加水资源利用的情况下,达到一地两用,双丰收的效果,直接提高经济效益。
2.生态效应更为突出,主要表现为泥鳅可以直接吃水中的一些有害昆虫,发挥一部分生物防虫的功能,节省农药,减少食品污染。
泥鳅喜欢栖息在底层腐熟土壤的泥表层,除鳃外还能用皮肤和肠道呼吸。泥鳅是一种杂食性鱼类,喜欢夜间觅食。它以昆虫、小型甲壳动物、水生植物的嫩叶、硅藻、蓝藻、绿藻、黄藻和浮游动物为食。
在人工投喂条件下,浮游生物饵料可通过施肥培养,沉淀池底部的残饵和粪渣也可作为其食物。人工饲养也可饲喂商品饲料,如花生饼、米糠、麸皮、豆饼、蚕蛹粉、蜗牛、蚯蚓、蚯蚓、鱼、家禽、家畜内脏等。泥鳅体型小,体重轻,贪吃。吃饱了容易引起消化不良,影响正常呼吸,引起腹胀死亡。
泥鳅是一种暖水性鱼类,在水田中呈淡黄色。其生长温度为15-34度,最适生长温度为24-30度。当水温降到5-6度以下或35-36度以上时,就潜入10-30厘米的泥层中睡觉。
稻田养殖泥鳅,要选择水源充足、水质好的稻田,面积2-10亩,在稻田周围用水泥或塑料板、薄膜、纱窗等筑起80厘米高的防逃墙。(入泥30cm)。沿田埂修建一个20厘米宽的台阶,距离田埂顶部15厘米。在田地的四周和中央挖一个“田”形的沟,宽和深各50厘米。进水管、排水管、溢流管各一根,管口用细铁丝网封堵,排水管一般用水泥封堵。
泥鳅鱼最好来自原泥鳅养殖场或从自然水域捕捞,要求身体健康,无病无伤,2岁以下,雌鱼体重15-25g,雄鱼体重12g以上。2月下旬水田灌溉前,每亩均匀撒生石灰75-100斤,用于清洗消毒。每亩施1000斤发酵猪粪,过滤进水入田,沟内水深30-40厘米,给水体施肥,水透明度25厘米左右。待苗变绿后,每亩投放3-5g/尾的泥鳅苗20000-25000尾,放养前用3%盐溶液浸泡10分钟,消毒后进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