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排核废水一事还没有个最终定论,日本又开始“作妖”了,这次是打算用福岛核电站产生的核废水搞水产养殖……
参考消息援引日本共同社的报道称,为了“应对核污染”,东电公司拟用核污水搞水产养殖,以鱼类产品为主,另有少量贝类。据悉,东电公司已经准备了一个巨型水槽,里面放满了含有放射性元素的核废水,然后工作人员将100条体长约为25厘米的比目鱼置入其中。
东电方面表示,“核废水养鱼”的实验需要经历一段时间,目的是验证在“核污染条件下的鱼类生存状况”。对于这一做法,舆论界褒贬不一。
当地政府声称:“比起专业的数字和语言,用养鱼证明核废水没有问题,更能说明一切”。但有日本网友认为,这不过是欲盖弥彰之计,东电的做法根本不具备任何公信力。
东电公司和日本政府为何要千方百计地为福岛水产品“背书”?除了经济因素,其更在乎的恐怕是国际社会对日本的看法。要知道,因为核污染处置不利,日本水产品和食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了各国的抵制对象,当地旅游业更是大受打击。
然而,仅靠做一些实验就想打消外界的疑虑,日方显然把问题想简单了。公开消息显示,在太平洋、大西洋乃至北冰洋海域,都检测到了放射性元素铯137,它是核污染的主要来源,常被用于核电站,与福岛核电站产生的放射性元素一致。不仅如此,日本的一些科研机构也在福岛相邻海域的黑鮋体内,检测到了铯137。这在很大程度上证明,福岛核事故是造成核泄漏的罪魁祸首。
铁一般的事实将日本政府和东电公司推向了前台,无论它们做出何种辩驳,都是那样的苍白无力。但遗憾的是,受限于现有法律法规的缺失,包括国际原子能机构在内的组织,都无法对日本的行为作出定性,各界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日本肆意偷排核废水。
在此我们不妨猜测一下:用核污水养殖的水产品,会首先进入谁家的餐桌?是日本人的餐桌,还是其他国家百姓的餐桌?恐怕可能性都不小。
在缺失强有力的外部监督力量的大背景下,日本只会一错到底,拒绝承认自己的错误,也拒绝接受舆论的批评,日政府变得麻不不仁,乃至一意孤行、破罐子破摔。不仅如此,原本的偷排行为或将变得公开化,甚至演变为“正当化”。
对此,国际社会有必要提前做好准备,最好是能够禁止从日本福岛进口水产品,以及其他可能危害民众身体健康的产品。如果说“用核污水养殖的鱼可以放心食用”,那请日本政府官员们自己先吃吧,希望他们别再搞这种把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