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川支持村集体经济组织因地制宜,因村施策,积极探索产业发展、资产经营、资源开发、股份合作等发展模式,通过盘活资产、延长链条、创新业态、丰富产业等途径,创新融合发展路径,加快集体经济增长速度,为农民增收和共同富裕创造条件。同时,增强农户参与度,让农户知晓集体经济发展状况,并积极参与到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中,不断增强村级集体经济的“造血”功能,形成有效的内生动力,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实效化、实体化、实绩化。



高山生态养殖
壮大乡村集体经济
产业是发展的根基,只有产业兴旺才能让农业经营有效益、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东川有着优越的自然禀赋。这里有优良的水质、牧草等自然资源,发展高山生态养殖是最为理想之地,全区可利用天然草山68.3万亩,人工草山10余万亩,还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条件,这里养殖出的高山牛羊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



?随着乡村振兴号角的吹响,红土地镇在产业发展上探索党建引领集体经济“抱团发展”模式,建成了东川区首个青储饲料厂、藏绵羊养殖场等集体经济项目。近期传来好消息,600只藏绵羊种羊落户红土地镇红锦养殖场,这是红土地镇发展创新路径,壮大集体经济的又一新举措,也是红土地镇发展循环经济产业链项目之一。项目投资150万元,引进藏绵羊种羊600只,依托现有草山开展养殖,预计到明年可以繁殖300—400只小羊。在红土地镇发展藏系绵羊养殖优势突出,潜力巨大。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壮大集体经济,最终实现产业反哺惠民,把项目变成为老百姓增收致富的源头活水。


近年来,拖布卡镇西瓜地村坚持发展绿色生态循环产业,切实做到“生态绿、环境美、农民富”。采用党支部牵头+养殖大户带领+群众参与模式,坚持党建引领,因地制宜,整合村集体资源优势,通过向上争取项目,向下团结群众,试点化流转村民土地,发展绿色循环“种养结合”的肉牛养殖生态循环产业,走上了一条绿色循环发展之路。目前,全村肉牛养殖初具规模,共养殖肉牛160头,生态山羊350只,种植青贮玉米500余亩,肉牛从去年10月至今年3月共繁殖犊牛60头,按市场价如今实现销售收入70多万元,实现打工群众每人每月平均工资2580元,促进了当地群众就近就业、增收致富。




高山养殖产业奏响振兴“牧歌”
搬迁群众过上幸福日子
曾经的因民镇槽子街村农业产业结构单一,村民收入来源于传统种植业、养殖业和打工,4年来,槽子街村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由合作社自主经营,依托高山生态养殖走出了一条致富路,经过合作社四年的带动发展,招募槽子街村原养殖山羊的村民进行管理,合作社提供免费技术指导、疫病防治,带动了周边300多户村民养殖高山土羊形成规模,实现增收。去年槽子街村羊肉产量达6000公斤,总产值60余万元,今年56岁的槽子街村村民张天发进入合作社打工已经快4年了,他告诉记者:“现在每月打工可以挣4000元左右,除了在合作社的工资,每年还有分红,满足了。”


舍块乡依托自身广袤的高山草甸资源,引进龙头企业—云南金麦农业有限公司发展高山生态养殖,建设万只生态羊养殖基地,20000多只绵羊、山羊放牧其间悠然、贪婪地嚼食着青草...,这里的老百姓唱着山歌领工资,你信不信?当地云坪村搬迁群众王官文和杨仲会就是这家企业的员工,他们依靠龙头企业返乡务工,管理牧场,每天唱着山歌去放牧,打工收入有保障,搬迁群众过上了幸福甜蜜好日子。



红土地镇、拖布卡镇西瓜地村、因民镇槽子街村、舍块乡云坪村的高山生态养殖只是东川区以产业带动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去年,东川全区羊肉产量2163吨,总产值达1.73亿元。截至目前,东川区共有规模羊养殖场22家,存栏179598只,出栏108170只。村民们靠着发展高山生态养殖壮大乡村集体经济 ,高山生态养殖产业奏响了振兴“牧歌”,带动产业稳步发展,“牛”、“羊”经济发展势头越来越好。如今,东川区牛、羊漫山跑、山里笑声朗,村民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景正逐步变成生机盎然的现实图景。
完
?记者:吴? 丽
?排版编辑:李柱金
?责编:吴 丽